终点是曾被叫做上海的世界尽头(8)+番外
【好的,这就为您解答。自行车的概念起源于1791年,由一位法国人发明。1817年则由德国人改造出了可以转向的车把,此后近一百年历经改造才初具黄金时代自行车的形态。】
【1886年清朝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于是自行车一词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用至今。 】
【黄金时代自行车发展迅速。以功能区分为公路自行车、场地自行车、登山车、越野车等。】
【2050年后,因大迁徙时代来临,自行车逐渐式微。最后一辆有记载的自行车于末日洪水年代损坏。】
“V,现在还有能用的自行车吗?”我再问,它说了这么多倒是给了我启发。
【搜索中,请稍等。】
【抱歉,该提问没有确切答案。请改变提问方式再试一次。】
“它脑瓜里只有官方的记录。”张掖说,“这样,你让它把那些自行车的种类啊什么的给拉一张图带图的表格出来,我带你去三十一区问问。”
我没去过三十一街区。用传统的分类法那个地方是城区六环以外。我问张掖为什么要用环来划分地界,这新京城也没见什么环啊。张掖说那是从旧址沿用下来的,人呢,在划分三六九等方面也必须如此怀旧。
到了三十一街区,其实就离出城不远了。新京城没有围墙,一切都伫立在高高的高原上。三十一街区的房子与其他区不太一样,看起来工厂废弃后的模样。张掖说这儿早年是新京城建设时期的工业区,后来发现这里的地势不够高,工业区被迫北迁。这儿就废弃了,再后来么……
要说三十一街区和其他区比有什么优势,那是什么都没有,缺电缺水很常见。但三十一街区有其他街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拾荒人。
拾荒人V给我的解释是【以捡拾他人不需要的废品垃圾为生的人】,但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个意思。看张掖这家伙步入三十一街区的样子就知道了,他拽着我向前走,逢人便点头哈腰。连坐在街角,佝偻成一团的老大爷他也恭恭敬敬地作揖,在大爷手里放了两块糖再走。
“看见没,那迎面过来那人,那脖子上挂着的,知道是啥吗?有价无市的宝贝!”张掖给我解说,我发现他这人特别喜欢给人解说。
不过我也从中知道了,这些拾荒人就是张掖做生意的下家。他们的本行就是去各地的废墟里采挖旧世界的东西,根据东西的种类进行整理,然后卖给经营古董的人。
很多旧世界的东西只剩下一个空壳,原本的功能都失去了。但只要可以修理,这群拾荒人就能把它修好。让人体验一把黄金时代的东西是怎么用的。张掖说这种具备功能的古董特别特别特别值钱,他说了好几个特别,用来强调。
除了这些实体的东西,还有一种也是拾荒人业务范围内的,就是各种旧世界的数据。一部分人研究这个,会问他们买。还有一部分人纯粹是喜欢。前者什么数据都要,后者只要那种修复完成的,可以看可以听的。
我说之前你拿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盒子里头装的就是可以看可以听的那些吗?张掖说对啊,那些盒子都是旧时代的存储器。老瓶子装老酒,更容易卖出钱来。虽然那里头的都不是一手的了,数据和实物不一样,是可以复制的,普通人也买得起。
“论找些老东西,他们都是行家。”张掖说。
拾荒人有自己的车,也有自己的方法,也知道怎么偷摸着借官方的无人机轨道去更远的地方淘宝贝。但他们最远也不过是到过泰山山区以南的地方。再往后,根据张掖的说法,就是人迹罕至,寻常人类所不能及之处。
“你现在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有多壮举了吗?”张掖和我说,“是不是有点怕怕?”
我说我真的有点怕,要不你陪我去吧。
“不不不,那可不成。我还想多活几年呢,最好能活到有资格申请,领个自己的小孩回家。”张掖说。
不过张掖有一点应该是说对了。他去了一个小小的广场上,随便找了一个在晒太阳的拾荒人把我的事一说,说这孩子要干一件很牛的事情,要骑自行车穿越华北无人区,一路南下。这一通言论一出,就好像往平静的湖面上砸了一大块石头。整个人广场上无所事事的拾荒人都骚动了。
见多识广的拾荒人彻底来了劲,要帮我找一辆能骑的自行车,最好是一辆能骑到世界尽头的自行车。
“瞧,人还是喜欢挑战点什么事的。”张掖摸了摸下巴,点评道,“咱就在这儿等,指不定很快就找到了。”
于是我们就在小广场上坐了下来。那广场一边的铁皮棚子下面,有人挂了一张张圆盘子一样的东西。那些圆盘子大概巴掌大,中间有个圆形的孔。正面印着各种图案和字,背面都长一样,是银色的,太阳光照上去会有五彩斑斓的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