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谋金台(465)

作者:牛人 阅读记录

她的语气微微一顿,带上一丝疲惫的苦笑:“有时候活着还真不容易呢……”

李起年看着她,忽然没了言语。他记起她满身血污,从床上醒来时痛到无法呼吸的样子,心中泛起一种近乎怜惜的痛意,却也夹杂着某种不安与犹疑。

——她确实聪明、冷静、果决,但也确实……不是完全信任他。

徐圭言也望着他,语气又转为理性:“我不是不让你信李文韬,但你要知道,他支持你的动机不纯。”

“没人清楚他为什么忽然投诚,更没人知道他扶你上位后,究竟想要什么。”

她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道:“如果只看吴王的遭遇,那无非是——他想扶持一个在朝中毫无根基的皇子。”

“好摆布”三个字她没说出口,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哪怕是面对同伴近十年的人也不能说。

这世上哪有什么坦诚的关系?

李起年听得一惊,嘴唇微微动了动,正欲反驳,却还是闭了嘴。

他低声说道:“那……怪不得李相不支持六哥了。他在朝中有很多眼线,虽然身在泰州,但对朝政仍然野心勃勃。”

徐圭言冷静地点头,看着李起年,想着李起云,他不是李文韬能控制的人。他若上位,李起云不会听从任何人,可她又觉得无奈,李起年始终没听懂她的话外之音。

辰时刚过,钟鼓齐鸣,紫宸殿上,群臣肃立。

李起云立于百官前列,衣冠整肃,神色沉静。身为泰王,监国在朝,今日本应是寻常一朝,不料风云骤变。

李文韬着朝服,步履稳健,面容肃穆。他比平日里更早站定,却直到议事将毕,方才缓缓出列,朝前迈步,拱手而立,看向匾额,声音清朗却沉重——

“臣有本奏,请陛下明察——泰王李起云,与冯知节暗中谋议兵事,意图擅动边军,以图不轨。证据俱在,请圣上明鉴。”

此言一出,如投巨石入湖,殿上众臣哗然。

李起云眉头一跳,侧头看向李文韬,眼底满是不解。他并未开口,甚至一时没能反应过来,这话如同雷霆猛击在大地之上,想了一下后他眉头一拧,恢复常态。

“李相为何要诬陷于我?”

徐圭言立在侧位,眉心轻蹙,目光如刃,扫向李文韬——她知道这是前些日子他们谈的“投名状”,但没想到他竟如此大胆,竟然挑明在朝堂上弹劾监国之人。

“证据何在?”御史中丞出口质问。

李文韬却只是从袖中取出一道黄卷折子,高高举起:“臣已有所备,恳请转呈御前。”

朝中众臣面面相觑,无人敢言。

鱼怀忠脸色骤变,匆匆转身,快步走出殿门,直奔宫后通道。

李起云眼神从平静转为怒意,沉声问道:“李相此言,是否清楚后果?”

李文韬面色不变,淡淡道:“臣言有据,不敢妄言。”

殿门外忽地传来匆促脚步,紧接着内侍禀报道:“长公主殿下驾到。”

李慧瑾着素色朝服步入殿中,眉眼如霜,步伐不疾不徐,一进门便看向李文韬:“李相,弹劾监国皇子,是大事。你要交的证据,可是确凿无误?”

李文韬微微躬身,将折子递出:“长公主殿下请过目。”

李慧瑾接过折子,眼神扫过一行行笔迹,面色沉着未动。折子上的内容只能算是怀疑,根本不算证据。

殿中群臣低头不语,朝堂气氛压抑得几乎凝结。

片刻后,李慧瑾抬眼,宣布:“此事关系重大,先散朝,监国泰王暂留宫中,由御史台与大理寺暂行调查,待查明真伪,再行裁决。”

话音落下,无人反对。

李起云一动不动,面沉如水,显然也知道此时多言无益。他垂下眼帘,拱手而退,留下一片阴影。

太极殿外,花园偏殿。

“李相您要面见圣上?”李慧瑾目光锐利,声音却依旧温和,话音绕梁。

他呈上来的证据根本还没到能逮捕李起云,面见圣上的程度,但刀剑出鞘,不见血是收不回来的。

“是的。”李文韬坦然,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如此大事,臣希望陛下能亲裁,毕竟,谋反一事,事关圣上宝座。”

“当然。”李慧瑾点头,她也不好拒绝,语气依旧平静,“我去通禀,李相稍待。”

她迈步走入内殿,一道轻纱后,是御榻之上半卧的李鸾徽,身披薄衣,面色憔悴,却神情平静,正倚榻静静看着庭中落叶翻飞。

还有两名道姑穿着凉快,正在帮李鸾徽按摩双腿。

听得帘响,他抬眸:“李文韬求见?”

李慧瑾走近,似是什么都看到一样,低声道:“他当朝弹劾泰王与冯知节谋反,言之凿凿,带了折子和证据,说要陛下亲裁。”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臣妻惑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