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零开网店(82)
陈老头诧异的抬头看了一眼女儿:“她愿意我搬到那儿去?”
陈梅双手交握,“您虽然说指望不上闺女养活,但是如果搬到李家庄,我该伺候你还是伺候你。”
“哼,”陈老头有些尴尬,他还记得以前放过的狠话,“李家庄那里穷山恶水的,我才不去。我还有十亩地,一头牛,还有三间青砖大瓦房,我去那穷疙瘩地儿,连大米都吃不上一顿!”
“你可别说十亩地一头牛了,现在都入社,那是生产队的,不是你的。”陈梅在旁边泼冷水。
陈老头犟着脖子,“那咋不是我的?解放前整个陈家庄,那一大半都是我的,靠着李家庄的柴火山都是咱家的。就说这三间大瓦房,不过是咱家院子的一小半。就现在,这地也是集体的,也是大家的,我要搬到你那儿去,陈家庄的啥都没我的份儿了,我不去。”
陈梅很想说,那您就别去,可看到两位小同志为难的又哀求的眼神,自己的爹就忍着吧。
“我们也考虑了这个问题,马上就跟县里联系,迁社的问题你放心,我们来解决。还有宅基地的问题,都可以一并解决,不会叫李大哥在李家庄难做的。”小蒋笑得特别亲切,仿佛一切尽在掌中。
李明言作为一个旁观者,不由好奇,大舅到底去干嘛了,值得这么兴师动众,不惜一切代价的安置家属。再说老爷的财产,完全可以算是地主成分,居然在土改运动中没有被波及。可惜,那两个小战士守口如瓶,每当大舅忍不住要说些什么的时候,他们两个就挤眉弄眼,甚至立刻拉开大舅,警告她说:“这是国家机密,知道了没有好处。”
姥姥和姥爷年纪大了,生产队已经不让他们上工,只能零碎的赚着小工分,年底的时候只能分到人头粮,和那一点工分换来的粮食。
小蒋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法,姥爷还是不想到闺女那里去,主要是抹不开面子,同样对于自己的身体也非常自信,“我身体结实着哩,自己挣得也够口粮,我不去闺女那儿,叫人家说。”
陈梅给了小蒋一个眼神,意思是你看吧,我就知道,这可不是我不愿意。
小蒋急得团团转,戳着另一个叫小张的,叫小张也说两句。
从始至终小张都没有怎么开口,一开口掷地有声:“陈大爷,现在您的身体硬朗,可不代表一辈子都这样,陈敏同志担心你,为了让他安心工作,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安排。您家的房子,还有地,都可以带到李家庄去,入到李家庄的生产队。当然解放前的百亩地,那是不可能了,你老爷子想带多少,带多少才觉得有排面,咱们都可以商量。”
李明言:………
还能这样的?
陈老头:“那行,我带80亩。我以前喂的牲口,大叫驴,老黄牛,骡子,我也想带。”
小张:…
这老头儿得寸进尺啊。
上辈子两方都不肯让步,陈梅和陈老头父女两个,仿佛谁让一步,谁就向对方低头了似的。陈梅不曾提起让父亲到李家庄去住,陈老头也没有想过去投靠女儿。
现在小张和陈老头热烈的讨论起,到底应该带多少地去陈家庄才有面子,仿佛事情已成定局。
李明言悄悄的拽娘的袖子,“娘,咱队里还是要离得近的地方,才比较方便吧。”她对陈家庄的桑树林垂涎很久了!就在河边,离得近好打理,还是沙土地,不管是种西瓜,还是种油莎果,都很适合。
陈梅也加入了讨论中,最后商定的还是,沿河的三十亩地,再加上耕地间杂的丘陵。
然后也不知道小张和小蒋是怎么办事的,他们两个非常迅速的得到了县里的首肯。现在是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队里的土地亩数多少在县里都有登记,这边刚讨论完,小张就把事情办了下来。
陈家庄的生产队长一脸不高兴,任谁丢了30亩地,也不会高兴。他寻思着没有这规矩,谁家嫁闺女,也没有说把地给嫁过去的呀,可是县长出马,叫他立刻签字,他从小到大没见过这么大的官!!陈家的儿子真是有出息了,不去提携本家的,反倒叫自己家割地赔款。
他一肚子怨气,却不敢说,只因为这陈家向来是特殊的,划成分□□的时候,他就知道,人家五十亩地的都划上大地主,陈老财一百多亩,愣是个下中农。陈家真的出了一个好儿子,上大学,干大事。
李家庄的老队长突然之间被叫去,说自己生产队多了30亩耕地,还有几座柴火山,整个人都是蒙的,这陈家庄的人是得失心疯了?
这条河是东西流向,南北两个坡是个缓坡,李家庄的在南边,自然是背阳的,种啥啥不长,收成低。陈家庄的就不一样了,向阳,春天那桃花开得就比陈家庄的早半个月,李家庄的谁不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