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至此,剑兰忽觉脸颊热辣得厉害,忙抬手捂住,平静了片刻,推着蕙兰往外走,“世子爷让你把他常看的书找出来,赶紧去收拾,别耽误爷的事儿。”
见蕙兰走了,轻舒口气,走到镜子前。
镜子里清清楚楚地照出她的面容,樱唇柳眉杏眼桃腮,虽说比不过杨妧娇柔明媚,可她腮旁蕴着霞色,眸里汪着春水,别有一番气度,比起窦太太丝毫不差。
剑兰不敢多看,悄悄把自己才做好的香囊塞进了包裹里。
*
秋意渐浓,转眼已是十月。
一场秋雨过后,霜醉居门前的黄栌尽数被染成金黄,而览胜阁旁边的松柏却苍翠依旧。
杨妧穿件银红色夹棉袄子好奇地看着清娘手里的小弩,“这个怎么用?”
清娘告诉她,“看好了,这里有处机关,扳下去就能射出□□……青菱往旁边挪挪,免得伤到你。”
用力扳下机关,一支约莫两寸长的箭矢带着“嗖嗖”的风声破空而去,落在一丈开外。
杨妧试了一次,“力道挺大,不知道准头怎么样?”
“夫人要经常练习才行,”清娘接着示范给她怎样把小弩绑在手腕上,怎么安上竹箭。
杨妧觉得挺有意思。
只是需要穿广袖衫子才行,窄袖衣衫则不太方便。
青菱道:“这个东西很轻巧,绑在腿上也可以,紧急时候拿出来便是,叶姐姐,能不能也帮我做一个,我总是要寸步不离地跟着夫人。”
清娘本姓叶,单名一个“清”字。
“可以,”清娘爽快地应下来,“这个是试手的,暂且看看哪里不太灵便需要改进,回头多做几个,你们都练练,把准头练出来。”
青菱雀跃:“那最好不过。”
用过十几日,清娘改动了两处不顺手的地方。
临川找先前的工匠做出来四把,分给青菱、青藕等人。
清娘成了教头,每天早晚两次带她们练习用弩,顺带督促她们快跑。
这样的锻炼颇有益处,杨妧再去护国寺,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能够一鼓作气地爬上八十一阶台阶,中途不需要歇息了。
杨妧把抄好的经书交给圆真,顺便带了两罐肉干和一包糖。
圆真极其认真地说:“我每天都会诵读,让佛祖保佑世子平安,夫人以后不用给我带肉干,我要持戒律……但是糖可以吃,最好带花生或者核桃的。”
杨妧忍俊不禁,“好,回头给你送花生糖,你还想要什么,我给你做件法衣?色衣怎么样?”
色衣是法会时候穿的绣有金线的大红袈裟。
圆真赧然道:“我还不能参加法会,后年就可以了,你后年再给我做,我肯定会比现在高出一大截。”
圆真眼下十岁,再过两年是十二岁,个子必然要蹿起来了。
杨妧笑着应好,又到何文隽的长明灯前拜了拜,出来时,看到圆真提着一篮柿子在外面等着。
圆真道:“已经软了,四五天之前摘的,夫人再不来就要被师兄弟们吃光了。”
杨妧谢过他,将篮子交给清娘,便要下山回府。
经过藏经楼时,杨妧无意中往旁边瞧了眼,竟然看到了杨婉。
杨婉站在大槐树下,穿茜红色夹棉小袄,袄子极合体,衬着腰身柔软纤细,盈盈不堪一握。底下搭配着湖蓝色湘裙,裙摆被秋风吹动,荡出好看的漩涡。
在她对面的是位二十出头的男子,男子侧身站着,身姿颀长,穿件鸦青色直裰,袍边系了块水头颇好的羊脂玉珮,正唇角含笑地对杨婉说着什么。
那侧脸,杨妧再熟悉不过。
赫然便是陆知海……
第127章
杨妧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再仔细打量两眼,千真万确,真的就是杨婉和陆知海。
可这两人, 根本八竿子打不着, 怎么可能凑到一起?
杨妧绞尽脑汁都想不通, 索性没回府, 先去了四条胡同。
关氏正拿去年的棉袍给杨怀宣比量, 瞧见杨妧,眸中便带了笑,“今儿怎么过来了?”
“从护国寺拿回来几个柿子, ”杨妧将篮子放下, 抻着棉袍衣摆道:“弟弟长高不少,不如改成短袄,截下来的部分做两个袖筒……弟弟今年的棉袄做了吗?”
“都这个时候了,还能不做?”关氏笑嗔声,“做了一件厚的, 一件夹棉的, 再把这件改改, 足够穿了。小婵也是两件……这一个多月没干别的,光做棉袄了。”
杨妧进屋,看到床上杨婵的两件新棉袄,摸了摸厚薄,貌似轻松地问:“五妹妹呢, 刚才在护国寺冷不丁看见个人跟她很像,没太敢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