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徽梦(7)

作者: 云津 阅读记录

有时,这世上的人一样苦。不揭开伤疤,痛苦就不会再涌现。

可是……

我真的有那样的决心去经商吗?

我想了想,道:「阿嫂,四叔跟我讲了一个故事。

「我们徽州的孩子生长在崇山峻岭里,从小便吃不饱饭,直至成年,也养不起妻儿。人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片困土上,起先没有人愿意离开。但后来,有一天有个人听见了山的那头有人在说话。

「祂说,你愿意走出来吗?起初,大家都不愿意回应。直到银杏树下的一户人家里的年轻人走出来,他对大山说『我愿意出去』。后来,斧头砍伐树木,造成了大船,人们从新安江上泛舟而出,通往天下之地。

「我想,倘若没有第一个愿意走出去的人,可能就没有后头无穷无尽走出去的人。」

「小瑾。」阿青嫂轻轻揽住我,拿头抵住我的额头。

「你从未见过他,可你真是像极了他。」

我不知道他是谁。

也许,他是德胜叔。

也许,他是那个仰望山峰的徽州祖辈。

但从那一天起,阿青嫂又义无反顾地站到支持我的那条道路上了。

第14章

徽人经商,无非五种。

「走贩、囤积、开张、质剂、回易。」

走夫贩卒者,能折返千里之外,纵然再微小的本钱,也能博得千两金。

方四叔走的便是远途贩运的路子。

南方山水多,有时七弯八绕,连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都不甚相见。

稻米在湖广是一个价钱,到苏扬又是另一个价钱。

商人便要筹集货款,从价钱低廉、产量丰富的地方购得物资,再运到物价高的地方。

五府的丝绸棉布、扬州的食盐、景德镇的瓷器和徽州府的竹、木、茶、漆、纸、墨、砚。

运河长江滔滔而淌,无数货物转运其上,赴往天下各地。

「这是个苦差事,却也是个赚钱差事。」

方四叔捻着胡子道。

「如今是太平盛世,尚有穷山恶水、劫匪强盗,偶有敲诈巡捕、官官相护。我们徽地的商人,走在这条道上,并不容易。」

此外,更有晋、陕、闽、粤的商人紧随其上。

商人争利,更为烦难。

「所以,肇庆十六年,我换了另一条路子。」

「肇庆十六年?」我轻声道。

「正是,是你出生的那年。」方四叔笑着朝我道,眼里似有追忆。

「那一年,朝廷下了新令,凡在边地运粮的商人,皆可持盐引贩盐卖盐,是为开中法。」

「盐,是天下民的根本。

「人们吃菜烧饭要盐,船夫行走于吴梁之间亦要服盐。人不食盐便会变得萎靡无力,以至于壮劳也无法行走于烈日之下。故而,开中一法,实为牟巨利之道。」

「盐……」我的眼渐渐亮起,似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扎根破土。

「哈哈!」方四叔笑着拍我的肩膀,他宽厚的大掌似一叶蒲扇,为我撑开了徽州女子狭小的天地。

「入迷了?可别想那么深,跟官府打交道可不是件好差事。盐利之事,上至两淮,下到歙县,都极为复杂,这可不是个好沾染的事情!」

渐渐地,他敛起笑容:「就连我,于其中斡旋许久,也未能弄清楚。

「这么看来,行商坐贾倒是个最稳妥不过的生计。你,便从其中开始吧。」

第15章

当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徽地崇儒,名姓故望都寄托子弟能考中科举,好为家中提供荫蔽。

可科举哪有这么容易?

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层层拨选,最终呈现在皇帝面前的,是天下最顶尖的人才。

多少人在第一关便折戟沉沙,多少人考到垂垂老矣。

是以,为谋生,徽人大多经商。

纵然商人地位低贱,但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不得不踏入其中。

势力低弱,在发迹之后便会寻求团结。

我听说,有些徽商大贾为了提携宗族子弟,往往将一部分资金委托他们去经营。

方四叔应当也是这么对我的。

可族里不会松口。

我曾听见祠堂外他们吵嘴。

族老气得脸都红了:「族里那么多子侄,为何只盯着个小女儿,来日,定是会嫁出去的!」

四叔懒洋洋地:「若是他们顶用,我也不必攀扯个小丫头了,叫她轻轻松松不好吗?

「文盛、文墨读书是顶用的!

「先叫他们读上去再说吧,再说了,随我经商可比不上在家安稳读书。你问问他们,可愿意?」

声音听不清,似是族老在问我大哥。

大哥细声细语道:「小子读书不甚精通,还须跟着先生仔细研习。」

方四叔哈哈笑了:「你看,就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方老七今年留在辽阳没回来,冬天里他返乡,你们再问问他吧!」

说罢,他转头便走了。

但后来,阿青嫂跟我说,方四叔还是没拗过族老,又分了一些银子给另一户人家。

「听闻那个孩子也是聪颖的,前年给蔑竹匠当伙计去了,阿公对他很是器重。小瑾,你……」

阿青嫂犹豫着,似是想劝我。

我捧着方四叔给我的银资,却摇了摇头。

「我见过他,他连字都不识得,夫子出的算术也能弄错,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做得了生意呢。」

夜里烛光微弱,我定定地看着阿青嫂,目光坚定。

「阿嫂,你信我,还是信他?」

阿青嫂愣住了,她的目光失去清明,像是透见我,又看到了那个谁。